生物能信息醫學

生物能信息醫學,研究生物體上能量變化的信息,用科學儀器診斷疾病,並探測人體信息和健康之間關係的醫學,即為生物能量醫學,或是信息醫學,也稱為氣醫學。
在台灣,這方面的科學研究主要由 崔玖
醫師 及 物理學者 陳國鎮教授 等人進行,目前已有成果與證據。

他們目前有以下發現:

生物能理論基礎

相關研究者認為,人體有以下四種平衡系統:

平衡系统
速度
作用
第一平衡系统
軀體神經
100米/秒(傳導)
快速姿勢平衡
第二平衡系统
植物神經
1米/秒(傳導)
內臟活動平衡
第三平衡系统
經絡
0.1米/秒(感傳)
體表內臟間平衡
第四平衡系统
内分泌
以分鐘計(作用)
整體平衡

其中,經絡現象是決定於生理上的循經感傳,而不是來自於解剖形態的觀察。經絡的主要作用在於調節體表和內臟的相互關係,使體表和內臟機能活動保持平衡。

宇宙間充滿著電磁波,其頻率越高者,能量越高,波長越低;頻率越低者,能量越低,波長越高。所有的物質皆是由原子構成,其中的質子、中子、電子亦有物質波、電磁波存在。

人體除了生物化學變化以外,物理場也不斷地變化,這些變化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目前廣為人知的如心電圖、肌電圖、腦電圖。人體中的波能以「共振 」的方式和 其他物質互動,因此如針灸,即可能是透過特定頻率的旋轉或提插手法引起共振,進而透過經絡系統調節人的身體機能;而如無線電波、微波、紅外光、不同頻率的可見光等,彷彿帶有「信息」,在適當的頻率下,即可透過共振而被人體「接收」,進而影響人體的生理、心理。在古代一些難以解釋的共振現象,可能被用 「氣」、「靈」等方式表述;近代則常被稱為“場”。

穴檢儀與經絡系統

皮膚穴位電機能篩檢法(Electrodermal Screening Test, EDST)使用的主機簡稱穴檢儀,原為德國的針灸醫師傅爾(Dr. Reinhold Voll, 1909-1989)發明,藉由測量體表電阻,可測量全身的「生物能」變化,以圖表和數據呈現,因而做出科學的定性與定量。

儀器原理

穴檢儀以1至1.25 伏特的電壓,輸出約10至12微安培的直流電。電極的一端為受測者手握之銅把;電極的另一端為按穴筆,由測量者握著,逐一按壓受測者手腳上的測量點。電路中接有一個特製鋁盤,可在上面放置藥物,做藥物試驗。測量到的數據,也可用電腦顯示和記錄。

每根手指和足趾兩側都有測量點,左右對稱分佈,兩手兩足總共有四十個基本測量點,分別屬於淋巴、肺、大腸、神經、循環、過敏、器官變性、內分泌、小腸、心、脾、肝、關節、胃、結締、皮膚、脂肪、膽、腎和膀胱等二十個子系統。

穴檢儀能將測量值標準化,類似電導率的概念。一般將人體體表之標準電阻值定為50,隨電阻減少而增加,100代表無電阻;隨電阻增加而下降,0代表電阻無限大。由於此值能用以評估人體能量、信息狀態,亦被稱作「生物能」。

儀器判讀

EDST使用兩個指標值,呈現患者的身體狀況,一是反應電流的峰值,稱為初值(Initial Reading, IR);二是從峰值到終止測量時的落差量,稱為偏墜值(Indicator Drop, ID)。

峰值落在50 ~ 65傅爾,代表被測量經絡的代謝機能,目前處在正常的狀態;落在65 ~ 80表示亢奮; 80以上應為發炎或中毒。若峰值的讀數低於50,是經絡的代謝機能不足或退化的狀態。低於50的經絡愈多,表示退化的情況愈嚴重。如果很多經絡的反應都低於20,生命隨時都有衰亡之虞。

偏墜值除以初值所得到的商,是身體防衛力的指標,稱為百分落差(FD)。百分落差大,代表患者的防衛機能不佳,易受影響而偏離中庸,疾病較嚴重;反之不嚴重。健康的人百分落差為零。峰值之後的變化曲線,亦說明身體防衛機能的對抗狀況,也能作為參考。

EDST中,所謂正常或健康的身體狀態,指的是峰值50 ~ 65,而且能夠保持水平不變的狀態,亦即沒有偏墜。

穴檢儀與生物能之關係

崔玖醫師等人認為,當直流低電壓刺激穴位時,帶電粒子如電子和離子會通過患者的身體,形成電流。此時的測量值(即峰值)可反應經絡的導電度。

在外電場的作用下,細胞被極化成一個個小電偶。由於生物有抵抗干擾的能力,細胞會產生防衛應變,啟動一連串生化反應,建立反制的電動勢以抗拒極化。因此峰值後的變化狀況可反應人體對抗干擾的能力。

穴檢儀能在疾病早期,現代醫學尚無法測量時便測出變化,進而做出診斷。崔玖團隊並發現其中數個測量點和傳統中醫理論的十二經絡極為相似,他們認為這些點的信號可代表經絡或氣的變化。

實驗與佐證

崔玖醫師刊載於《美國針灸學研究季刊》的一項研究指出,穴檢儀對自願者所作的6種西醫食物過敏檢驗結果顯示,傅爾電針與其中一種最靈敏的檢驗方法──食物過敏性的挑戰試驗,最為相符,其正確率超過80%。至於測試糖尿病,與西醫的診斷相比,其正確率達95%到97.5%。

藥物試驗法

傅爾早期應用穴檢儀時,偶然發現一件奇異的現象。他注意到患者拿著適合治療疾病的藥物時,穴道電檢儀會顯示正常沒病的數據;拿走藥物後,病態的讀數再度出現。他反複試驗屢試不爽,就這樣他建立了「藥物試驗法」。

藥物可以由病患拿著,也可以放在電路的金屬盤上。崔玖教授等人認為,從儀器送出的電子群,可以視為一群電子的信息波。當它們經過藥物的附近時,就受到藥物電磁勢(electromagnetic potential)的作用,產生相位的調變,因而攜帶了「藥物的信息」。體內各種機能的狀態波和引入的藥物信息波,相遇在一會互相影響,產生波的干涉,包括建設性干涉和破壞性干涉。干涉的結果若趨於正常狀態,表示藥物的信息能平衡人的信息,也代表此製劑能用來治療。此外,也可合併多個製劑,做出更複雜的組合。因此,這個方法能夠個體化地確立治療所需的藥物種類和劑量。

花精療法

花精療法是在1930年,由英國人巴曲(Edward Bach)醫師整理成系統。

花精(Flower Essence)是將單株植物的花,經特殊提煉處理,汲取精華而製成,代表此株植物的精神所在。花精製劑是以水稀釋後服用,多以1:10的比例稀釋,是較低稀釋度的花試劑。花精療法一般是把花精製劑滴在舌下或特製糖球上,含在口中,即可“紓解心結”,並解除相關的生理痛苦。

花波(Flower Information)則是將多株植物的花,經震盪稀釋法,製成同類療法製劑,用水的稀釋度較高,多為1:100起,在調配成複方後,能與某一特殊情緖共振而產生調節作用。花精與花波,單獨或合併使用,可以調劑人體的身心平衡,是生物能信息醫學中的花藥情緒治療法。

花精的製作

花露採集法:即採集特定花朵之露水,但量較少。
日光照射法(Sun Method):將特定花朵之花瓣置於水晶缽內,並加入原產地附近的山泉或瀑布的清水浸泡,接受早晨至中午(約10:00~14:00)的陽光照射。最後進行過濾。
煎煮法(Boiling Method):擷取植物花朵、莖與細枝,置於燉鍋中煎煮半個小時(不加蓋),然後離開火源,蓋上鍋蓋,放涼,過濾。

按上述幾種方式得到植物精華液以後,滴入數滴白蘭地防腐(一些研究嘗試用醋),裝瓶製成花精母液(Mother Tincture)。將2滴的母液與大約10ml的白蘭地混合,便成為市面上所販售的濃縮花精(Stock Bottle)。

花精療法的原理

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所組成,“花”為植物之生殖工具,是整棵植物的精華,表現出植物自身在天地間生存的適應方法與能力,能與同在天地間生存的人體“共鳴”。

因此,特定花精的信息可與人的特定情緒共振,因而能檢測出人的情緒及其需要的花精。服用花精或花波液後,水分子所攜帶的信息,會透過“經絡系統”與人的腦波或其他經絡共振,因而能使人達到身心靈平衡、和諧。

花精亦屬能量製劑的一種,由於人體相當複雜,並非一定能取效(陳國鎮教授曾提到“有三分之一的人對信息水有很不錯的感覺或反應,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則感覺十分模糊,好像有些感覺,至於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幾乎沒有感覺。”)。負面情緒過重、平時干擾因子過多,甚或對花精過度猜忌、懷疑,皆可能造成效果不佳。因此,花精、花波只是治療手段之一,還須配合患者自身的努力或其他療法,才能達到整體、全面的情緒和諧。

花波的製作

此法由洛伊·馬提納(Roy Martina)在九○年研發。花波皆為複方,是把多種花精母液以振盪稀釋法,製成極高稀釋度的製劑,再摻入其他自然界成份(玉石、礦物質、昆蟲等)製成。

花精之選擇

感應法:將待測花精放在受測試者手上,令其感受是否放鬆舒適或病痛解除。此法適用於較敏感的人。
花卡測試:令受測者從許多花卡中選取最喜歡或最不喜歡者。
O環測試法:受測者將慣用手之姆指與食指用力合攏,形成O環狀。測試者將雙手食指與中指伸入O環內,向兩方向企圖拉開O環。同時讓受測者的另一手拿著待測物。如果該物對身體有益,則O環不易被拉開,若有害則容易被拉開。
穴檢儀測試:用穴檢儀測量代表神經系統的測量點,並在置物盤上放置各種不同的花波組合(不超過五種),觀察是否可使數值趨向正常的50。
進行以上幾種測試時,皆應令受測者靜下心來,移除身上帶有電或磁場的東西(手機、磁卡等)、化學物品、藥品、食物、飲料、煙草等等,亦不應靠近能產生強烈電磁場的儀器,如電視、電腦,最好口袋裡的東西都拿掉,以避免干擾。

花精之使用

急效用法:用於急性情緒失控或失衡狀況。將花精滴在一杯純水中稀釋,頻頻啜飲,大約3-5分鐘一次,一直到症狀解除。每日可3~4次。緩效用法:用於長期維護身心靈之調和與平衡。準備滴瓶,滴入數滴花精,加入約3/4礦泉水與1/4白蘭地,滴於舌下,一次四滴,含在口中約一分鐘後吞下。每日可3~4次。(舌下為任脈、督脈交會之處)

崔玖團隊的應用

崔玖早期曾購置花波製劑,並在門診加入花精測試的項目,用穴檢儀測試。由於其對患者情緒的診斷結果精準,因而進一步正式使用。

崔玖團隊的檢驗方法是用穴檢儀測量代表神經系統的測量點,並在置物盤上放置各種不同的花波組合(不超過五種)。他們認為,花波所帶的信息,可和人的特定情緒匹配(共振),因此可藉由數據變化分析、診斷病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她們也對患者合併使用花卡、O環等測試法,發現各法測出的結果相當吻合。

找到匹配的組合後,他們取二種主要花種,各最多四滴;三種以下的次要花種,各最多三滴。調配好後加入裝有礦泉水的30ml 滴瓶,加入38 滴白蘭地,供患者滴於舌下。花波複方則另瓶裝,製成能量水供患者服用。

實驗與佐證

一、根據崔玖等人將數千名門診患者(1993年3月至2006年8月,共4,320名)的病歷做統計分析。他們用穴檢儀,以各種不同的花波組合對患者進行檢查,之後向患者解釋該對應花精的意義。

據他們描述,大半患者聽到解說後會有立即反應,多為恍然大悟、“終於有人了解我了!”的表情。30~40% 的患者在會談時落淚。

接近100% 的患者會遵從指示使用他們的治療藥物。

複診率很高,超過80% 的患者落實回診。“大半患者都滿懷期盼想聽聽這次醫師又會說些什麼。”幾乎每例個案都能留下完整的記錄。

二、他們在2002 年10 月至2004 年12 月,選定22 名男性HIV 帶原者為實驗組,22 名男性負血清HIV 反應者為對照組,進行穴檢儀診斷、花精治療的對照實驗。

在初診時,艾滋病患者的情緒偏向SLFSTM (Lack of self esteem), FRST-RSC (for symptoms related to trauma, shock), LVJY (for symptoms related to a harsh nature and involved experience), FRGV (for easing the effects of an unforgiving heart),而對照組沒有。最後一次檢查時,二組都沒有明顯的情緒偏向。

臨床實踐

崔玖等人倡導“全人醫療”,對患者的身、心、靈做完整的照顧,她們開設之新圓山診所亦以提供“整合醫療服務”為目標,其臨床診斷、治療、研究措施如下:

第一次門診,患者須填寫一份詳細的病歷,“從頭到腳問個清楚”。

如有必要,亦進行常規的醫學檢查。

由醫師為患者的四十個穴位點,用穴檢儀一一測試各“ 經絡 ”的“生物能”是否有不平衡。

接著再以病因病原(過敏原等)的同類療法製劑,一一對患者做測試。

以花波試劑對患者做情緒上的測試與分析。

與患者會談,解釋檢測結果。治療包括同類療法清毒、花精療法、對患者的護理建議等。

篩檢時儀器與患者的反應,日後追踪與療效評估,皆記錄於病歷中,儲存建檔。

現況與展望

生物能醫學界認為,人體的能量狀態,可以解釋很多西醫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症。然而現代醫學界大部分的人對於能量這套理論,還是多所保留,他們認為氣、能量這些概念實在太玄了。有些相信能量醫學的人則認為生物能所展現的是人的物理面,能量只是解釋身體運作的一種方式。

此外,由於保險不給付、檢測時間長、儀器標準化與操作技巧等問題,使得此項技術僅為小眾使用。

相信生物能醫學的人則認為,此項技術能作到預防醫學的“早期診斷”、個體化治療的“精確定性定量”等目標,也是東西方醫生溝通的共通語言,是整合中西醫臨床執業心得的“利器”之一。

 

參考:百度 > 百科 >生物能信息醫學